有人說:“人無非只有兩種,靠命或是靠自己?!?/span>很多人一門心思鉆研人脈,想改善自己的生活,結果依舊過得慘淡。如果你不夠優秀,所謂的人脈就是笑話;如果能力夠強,人脈就只是錦上添花。很多時候,人爭一口氣,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,不是為了面子工程大動干戈,而是養好精氣神。“氣”順不順,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舒心地過好自己的生活。假如常常需要求人辦事,人往往不會太高調,甚至說話的語氣摻雜著卑微,多說時又怕招人煩,下意識地“看人臉色”。這并非謙遜,而是一種維護關系的手段,而代價是漠視自身的感受。雨果說:“我寧愿靠自己的力量,打開我的前途,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?!?/span>的確,世上的一切皆有價碼,想要“攀高枝”,就得忍氣吞聲;想要求人走捷徑,就得欠上人情債。陶淵明之所以活得鐵骨錚錚,源于他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的生活態度:不輕易求人、不削尖腦袋勉強合群,就不必降低姿態委屈自己。須知,低姿態如果不是因為謙卑,那就是作踐自己,不懂得自尊自重。 《荀子》說:“君子性非異也,善假與物也?!?/span>“君子”也是人,本性上和普通人沒什么區別,只是他們更善于借勢。畢竟,關系的本質是互利。和委曲求全不同,這更像一種能力的互補。俞敏洪在大學時,即使一窮二白,也要擠出點錢請人吃飯,打點人際關系。他說:“未來你會和同學發生的關系最多兩種,一是你要用別人,二是別人要你?!?/span>凡是從不回禮、從不分享的人,他會自動“拉黑”;唯有人品和才華過硬的人,他才會邀請一起創業。一無是處的人,一旦落魄了,不見雪中送炭之人,只見落井下石之人,這是從古至今顛撲不破的規律。 有人說:“不要去追一匹馬,用追馬的時間種草,待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君選擇?!?/span>花開得絢爛,才會招蜂引蝶;人足夠優秀,才容易呼朋引伴。不必抱怨人性的勢利,這只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;不必抱怨人心的薄涼,人與人的相互依靠是需要條件的。試想一下,一個整日怨氣沖天的人,和一個兢兢業業的人,誰更受人青睞?誰都不傻,不會專門找氣度小的人交朋友,只為了標榜“一視同仁”。如果有,只能說明他的某些能力很強,強到讓人愿意忍受他的喋喋不休。“你若盛開,清風自來?!边@句話也可以理解為,只有自己足夠優秀,才會有“貴人”相助。你若是有好人緣,是因為你值得信賴;你若是無往不利,是因為你足夠擔當。 海明威說:“優于別人并不高貴,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?!?/span>把自己當靠山并不容易,但正是自強不息,才體現出人生的價值。那是責任與擔當,畢竟,人活一世,不單單是為了自己。強大自身,給予在乎的人幸福,才能永遠擺脫無助的狀態。